過去大陸鄉下「村醫」一直是受到村民們的尊敬,也是村中最能幹的人。但現在因交通方便,村民得傷風感冒較輕微症狀,會直接找藥房購藥服用。比較嚴重的疾病,就直接找醫院看病,因此村醫就逐漸受到冷落了。村醫陳強説:「只有那些行動不方便的,或夜晚生病的村民,才會想到找村醫看病。」。他說「病人越來越少,收入也日漸減少。收入比出去外地打工還少,因年紀大了,也幹了20多年了,孩子也結婚了,負擔沒有那麼重,就勉強生活下去吧。陳強又說:「每診療一人,上級付現8元,但常累積多筆後,一齊報帳,才能領得。這個過程中常會不順暢。」。如2014年的診療費拖到現在,都還未領到。在偏遠山區或者交通不便的農村,村醫的功能,就沒有任何人可以替代。有的村莊人口數千人,卻僅有一名村醫,這種情況之下,月收入就相對的比較好。
2014年,前後二年間,衡水鄉的每個村莊都新建了標準化的衛生室:統一的設備,有藥房、及診療室四個房間。外表看來都是一致性的淺黃色。可惜美侖美奐的衛生室,卻是大門緊閉,有的衛生室沒有啓用,卻成了堆積雜物的倉庫。有的村民説,雖然村衛生室,在2013年就建成了,到現在都一直沒有。又如2009年間,陝西一個希望工程一一在榆林市子洲縣建了28所衛生室,但最後也僅5個村醫入駐營運。對於新穎的衛生室,免費提供使用,也沒有人願意進駐使用。此事當地鎮衛生院院長,提出說明:「五、六十歲的老醫生,一輩子也沒有掙到錢,老了不想幹了;年輕人不願做這行,一個月賺到的錢,不夠養家糊口,還不如出去外面打工。隨著農村人口的遷移,也直接造成鄉村醫生的流失。
過去村醫稱為「赤腳醫生」,他們大多數學歷不高,不是來自醫學院畢業的學生。他們是半路出家,自學而成的,這是他們的共同特色。目前中共國務院發佈了「關於進一步鄉村醫生隊伍的繼續教育」,將加強鄉村醫生的繼續教育。每年可以接受二次以上的免費培訓。在農村村醫一般來源有兩種途徑:一是老中醫家傳,另一是從本鄉本土的知識青年中挑選。不論那種方式選擇出來,都要集中縣衛生學校培訓二年。結訓後,回到原鄉村衛生所擔任村醫。新的政策發佈後,這些村醫將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和更大的發展空間,他們在醫技得到提高的同時,收入將增加。
江蘇昊江某衛生服務站村醫朱正剛自稱他是最後的一批「赤腳醫生」。從1967年開始工作至今,已有40多年了。村民從罹患感冒咳嗽,到衛生防疫工作,都是他一個人在做。到了1980年就順應趨勢考了鄉村醫生執照後,就繼續幹了一輩子。多年來,都沒有新進人員進來做。最讓他頭疼的是現在所有看病開處方,都要用電腦處理。不瞭解電腦,腦袋也不夠用,許多新東西學起來很慢。據2014年8月底的統計數據:江蘇吳江全區共有鄉村醫生566人,其中像朱正剛這樣,超過60歲接受返聘的村醫214人,退休返聘率達37㸃81%,未來三年至2017年將有43人達到退休年齡。屆時每站僅有1㸃35名村醫,如無返聘人員或新人及時補充,就有許多衛生服務站面臨關閉。
較低的收入,繁重的工作,再加上沒有社會保險的退休政策,是現階段部份鄉村「村醫」難以長期堅守崗位的原因。貴陽醫學院一名醫學生説:「村醫工作太苦,也學不到技術,不利於自身的發展。」,故去就職者少。基層醫療機構人才匱乏的情況,多年來一直存在。據統計資料顯示:全中國鄉村「村醫」缺口高達53萬人,而且,到目前年輕人都不願意到基層做村醫。
國務院李克強總理日前主持召開的國務院會議確定:按照每一千人不少於一名的標準在中國配備鄉村醫生,並提高村醫待遇,以解決農村醫療困局。在農村,看病主要依靠村醫,但長期以來村醫社會地位低、收入少;一些幾千人的村莊僅有一名村醫,不少地方雖然有衛生所,但或因配套設施不全,或因無村醫入駐,成為擺設未用,實在可惜。國務院重視此最基層醫療體系及村醫,提高設備及待遇,來日還是大有可為。
(附註)本文取材於2015年5月9日(星期六) 美國都市報(US CITY POST)
「村醫受冷落 衛生室閒置」 P.33一P.35)。全文約七千餘言,經筆者摘要改寫成一千五百餘字,便於存閲。全文內容如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