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台上(屋頂)的茅草,不知何時萌芽,與盆栽火龍果共生,很快就長成一大叢,並且漫延四週。我經常拔除,因火龍果株上多刺,僅斷茅草莖,效果不彰,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此之謂與?前寫「疾風勁草一一菅芒花」此兩樣雜草,性情類似,生命力強勢。因此我就以茅草,作深入的硏究,發現茅草雖是頑強雜草,也有多方面的價值,用得適當,對我們仍然有很大好處,因而撰寫此篇文章,提供讀者參考。
明代李時珍說:「茅葉像矛,故稱茅。根相牽連,所以叫茹。易說"拔茅連菇",指的就是白茅。本品有數種,夏季開花的茅,秋季開花的菅,二物功用相稱而名稱不同,可能二物的根形都像筋,故通用地筋一名,不能都叫菅,特此更正。」。茅、菅(或芒)兩者之間,容易混淆,甚至行醫者也有人認識不清楚,故李時珍特別提出說明及辨正。他分別兩樣植物近似,但有不同之處。他又說:「菅茅只生長在山上,像白茅但更長,入秋抽莖,開花成穗狀荻花,結黑色果實,有尖,長一分多,黏在衣上刺人。根短堅像細竹根,無節,味微甘,也可入藥,功能不及白茅。」,這段話說明菅芒與茅草形態不同處,並且藥效功能,茅草較好。
辭海解釋:「茅,是一種既可做繩又可蓋屋的草,分青茅、白茅兩種」。如較早年代,貧寒百姓所住的房舍,都以茅草蓋成的茅屋。唐代詩人溫庭筠的詩:「鷄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描繪以茅草蓋成的,做為商店的房屋。新辭典注釋:「多年生草本。具白色有節的長根狀莖,橫走地中。桿叢生,直立,有2至5節,節上有鬚毛,莖密集莖基,葉鞘硬挺,葉身線披針形向葉基漸狹,近葉先端也漸尖,老葉常見矽筫齒緣。圓錐花序緊縮爲穗狀,有白色絲狀柔毛,又稱白茅。分布廣而爲難除的雜草,常見於荒廢地,火燃跡地及路旁。其根狀莖入藥作利尿劑,是台灣常見的民間藥之一」。此段茅草形態及功用的敘述未盡詳細,下列幾段文字特爲此作詳盡說明,讓閱讀者更清楚更瞭解。
白茅 Imperata cylindrical (L.) Beauvoir. Var. majior (Nees) C. E. hubb.別名:茅草、茅仔、茅仔草(台灣)。本草綱目:絲茅。弘景:茅菅。名醫別錄:地筋。分佈:亞洲暖帶到溫帶。澳洲、東非、及南非廣爲分佈。 產地:台灣全境平地、丘陵地至低海拔山區。
從形態來看,茅是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地中,密被鱗片。稈叢生,直立,高30至100公分,具2一3節,節上生長柔毛。葉叢生基部,葉鞘、緣及頂端有毛,葉舌膜筫,鈍頭,長約1毫米。葉片線形或寬線形,基部漸狹,前端尖,莖生葉漸短。圓錐花序柱狀,長10至20公分,由小花穗密生而成,基部密生絲狀毛,小穗柄長短不一。兩顚約略等長,稍膜筫,邊緣生纖毛,背面疏生毛。第一穎較狹,3一4脈,第二穎稍寬4一6脈。第一外稃卵狀長圓形,長約1㸃5毫米,先端鈍,內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針形,長約1㸃2毫米,先端尖,兩側微細齒狀,內稃長約1㸃2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鈍大小不等齒緣。雄蕊2枚,葯黃色,長約3毫米。柱頭2歧,深紫色穎果。花期春至秋季。
食用部份:嫩芽、嫩莖、嫩花穗及根莖。調理法採前述各部位去鞘榖,洗淨,生用嚼食,味道甘甜。根莖可如蘆筍般料理。根莖含有木蜜糖、葡萄糖及果糖等糖分。煎汁也可供作調味料。
藥用:根莖用作利尿,解熱,止血藥。民間常把根莖與冬瓜糖煎水服,作小兒麻疹期間服用以解熱,預防發高熱。採花穗曬乾,煎冰糖服用,治流鼻血。日本用作治子宮頸癌。
成分:根莖含白茅素、蘆竹素、羊齒烯醇,含鉀千分七㸃五(按乾重計),含鈣亦較多。近發現其中尚5一羥色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