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2日 星期三

食品中的毒澱粉風暴及管理

食品中的毒澱粉風暴及管理
二年前塑化劑食品事件爆發時,食品界提案自我管理,提倡定期擧辦硏討會來硏討會檢討食品安全問題,這是非常好的建議,但迄未落實。連接最近毒澱粉風暴台灣,遍地都有,衝擊力不亞於二年前的塑化劑事件。台灣美食名聲在國際觀光客心目中,逐漸留下口碑但是由於爆發順丁烯二酸化製澱粉,違法添加到各種食品中而被驗出,引發食用民眾的緊張與強烈關心。
毒澱粉風暴衝擊下,粄條、肉圓、豆花等及其它各種食品,無所不在。從夜市小吃、百年老店、到知名企業,甚至環保商店,都有商品中標下架。影響所及,剛發布的五月消費物價指標(CPI)外食項目只有百分之一點六六,創兩年來新低,就是因毒澱粉導致民眾外食減少,更不要說這個事件己經重創台灣小吃的國際美名。毒澱粉滿天迷霧,掩蔽了食藥局的施政透明度,也吃掉了經濟成長和民衆的信心。
有人宣稱毒澱粉中的順丁烯二酸,這個化學劑造成慢性腎臟病和末期腎臟病的罪源,這是不負責任的指責。台灣固然洗腎病人盛行率全球居首,但主因還是身體上有三高,即: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病情未控制好,而造成併發症有關。日本人與美國人的洗腎盛行率居全世界第二和第三,其主因也是由於他們罹患三高所致。塑化劑事件至今,台灣的食品安全顯然仍在補破網,再加上這次毒澱粉事件,更譲百姓對政府和食品體系的信心,幾乎瀕臨瓦解了。塑化劑事件後,衛生署修正「食品衛生管理法」,拖延一年多後,到目前才迅速完成修訂立法。過程中形同縱容不肖業者大賺黑心錢。食品添加物的全成份應強制登錄措施儘快上路,才能避免廠商再使用違法原料,落實食品技師駐廠把關,杜絕食品業者使用有毒原料。食品安全體系的建置刻不容緩,修訂管理法案後,政府該盡速上緊發條,不再砸壞了台灣引以為傲的「美食王國」招牌,不讓民眾的健康暴露於未知的風險中。
我們最関心的事,就是吃進胃腸道中的食物有否安全?還有食進多少的量,會對我們健康危害有多大?事實上,我們每日食進的食物,不可能是零汚染。故我們須了解,在日常飲食量中,吸收多汚染物或說有毒物質,是我們健康可以容許的範圍量。人類本來就生活在一個充滿微生物與各種化學物筫的環境,而人類身體卻具備調適環境的能力。換句話說,人體內的免疫系統、肝臟、或腎臟應有抵抗病原體、分解毒物、及排泄毒素的能力。只要進入量不太大是無須掛慮的,這是管理法案外所應了解食品安全及衛生的知識。
由於毒澱粉事件的效應,才能讓「食品衛生管理法」迅速地完成修訂。新聞媒體的焦點都落在「違法添加對人體有害添加物」、最重可處無期徒刑的條款。另外爭議己久的垃圾食品條款也夾帶過關。新法第28條「中央主管機關對於特殊營養食品易致慢性病或不適合兒童長期食用之食品,應限制其廣告」可以說是在垃圾食品的管制上踏出了第一步。垃圾食品並無官方定義,它是指高熱量、高脂肪、高糖分、高鹽分,而不具營養價值的食物。例如:各類零嘴、休閒食品、糖果、甜食,以及油炸食品皆屬之。但是垃圾食物,因個人的喜好和飲食習慣而有所不同。如漢堡如果包了許多蔬菜,也可以是營養均衡的健康食品。最近的毒澱粉事件,讓我們反省食品添加物的必要性以及管理性,甚至連帶修過的垃圾食品限制條文,對國人的長期健康,都有積極的好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